前言:
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,为蜀汉江山付出了无数心血,但他的用人之道却备受后世争议。
在三国的腥风血雨中,他亲手断送了三员大将的性命,而这三人若存其一,或许蜀汉的命运将截然不同。
尤其是在邓艾兵临成都时,只要有其中一人在,哪怕再多三个邓艾,也难踏入成都一步。
为何诸葛亮会痛下杀手?是忠诚问题,还是权谋考量?
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刘备晚年时期。
此时,蜀汉正值用人之际,刘备膝下无子,便将义子刘封视若己出。
年轻有为的刘封屡立战功,在蜀汉军中威望极高。
然而,就在关羽战死之后,一场叔侄不和的戏码上演了。
怒火中烧的刘备将刘封召回成都,质问他为何见死不救。
面对刘备的责问,刘封辩解道,上庸才刚刚平定,内部尚不稳固,更何况还有孟达从中作梗。
然而,刘备似乎并不买账,勃然大怒,骂道:"你这个不肖子,岂有此理!"
就在此时,一直在旁静静聆听的诸葛亮走上前来,在刘备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,刘备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。
原来,诸葛亮对刘备说:"主公,刘封刚愎自用,若留于世,恐生祸端啊。"
这句话,无疑是火上浇油,刘备当即下令,赐刘封毒酒一杯。
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判决,可怜的刘封只能在临死之前摇头感叹,后悔没有听从孟达的建议投奔曹魏。
就这样,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,蜀汉失去了一员猛将。
然而,这个决定的背后,却是诸葛亮的一手促成。
刘封之死,不过是诸葛亮决策失误的开端。
更大的错误,还在后面。
时间来到建兴六年,诸葛亮兵出祁山,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。
这一次,诸葛亮启用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——马谡,担任镇守街亭的重任。
然而,让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人担当如此重要的职务,无异于儿戏。
果不其然,久经沙场的曹魏名将张郃发起了攻击,马谡的部队在强敌面前节节败退。
无奈之下,马谡只能选择退守山上,却不料被张郃断了水源。
幸亏副将王平及时赶到,才让马谡死里逃生。
街亭的失守,让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计划彻底泡汤。
愤怒的诸葛亮下令斩杀了马谡,却似乎忘了,这个决定的责任,其实在他自己。
试问,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担当如此重任,这个决定是否明智呢?诸葛亮痛失一员干将的同时,也无疑葬送了蜀汉的未来。
如果说,刘封和马谡的死,还有诸葛亮一丝考虑的余地的话,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决定,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了。
时间再次来到建兴十二年,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带病北伐,身体每况愈下。
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,便开始考虑身后之事。
此时,镇北大将魏延骁勇善战,但性格刚愎,常常与其他将领产生矛盾。
诸葛亮担心他会在自己身后造反,便与杨仪、姜维等人密谋,决定铲除魏延,以绝后患。
然而,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,诸葛亮在生前的这个决定,竟然间接导致了魏延的惨死。
诸葛亮病逝后,蜀军开始全线撤退。
然而,以退为进的计划,却没有提前告知魏延。
愤怒的魏延拆毁栈道,想要杀死杨仪,却反被诬陷为反贼,不明不白地被处死了。
更可悲的是,刘禅一怒之下,下令将魏延满门抄斩。
就这样,因为诸葛亮的一个决定,蜀汉又损失了一员猛将。
而这一切的根源,都源于诸葛亮的错误判断。
他没有给魏延哪怕一个解释的机会,就擅自决定了魏延的生死。
如果诸葛亮当初肯给魏延一个机会,魏延又怎会走上铤而走险的道路呢?
三员大将折损,蜀汉的未来也就此断送。
此后的北伐,姜维虽然也曾气吞山河,却终究因后继无力而无功而返。
直到后来,连七十多岁的老将廖化都不得不出山,披甲上阵,为蜀汉而战。
试想,如果诸葛亮当年不曾错杀三员大将,蜀汉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?
透过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诸葛亮的决策,我们或许可以说,即便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政治家,也难免有难以预料的时候。
一代名相,心思缜密,最终却死于自己的算计。
这,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?
从某种角度来说,诸葛亮一生都在算计别人,最后却把自己也算计进去了。
他处心积虑地除掉异己,最终却让自己的北伐大业付诸东流。
即便他有通天彻地之能,却也逃不过算人算己的命运。
诸葛亮的故事,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:权力固然重要,但用人不疑、疑人不用更加紧要。
一个真正的政治家,不应该整天活在算计和猜忌之中,而应该以宽广的胸怀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去达成自己的理想。
否则,即便有通天之能,也难逃自毁前程的悲剧。
诚然,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,但也正是他的一些决策失误,在无形之中加速了蜀汉的灭亡。
这样的故事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。
毕竟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如何以史为鉴,避免重蹈覆辙,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。
只有真正吸取历史的教训,以更加开明、包容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,看得更高,成就一番不负时代的伟业。
这,也许就是诸葛亮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。